作者:佚名       来源于:中国民间故事网

经济随笔丨古老的城 年轻的城

  西安建城,已有3100多年。古丝绸之路上的东方脚步,已起步2100多年。刚刚落幕的首届中国—中亚峰会意蕴深远,“续写千年友谊,开辟崭新未来”。

  让我们换个角度,再看看这“谁人不知”的长安城。

  从去年到今年,中国经济的发力点之一是新能源汽车。而新能源汽车的亮点,在西安。去年西安生产新能源汽车101.52万辆,占全国总产量的14%。换句话说,全国每生产7辆新能源汽车,就有1辆是西安制造。

经济随笔丨古老的城 年轻的城

  当然,产量排在西安之后的,如上海、柳州、深圳、重庆,也都各有所长、不乏亮色。这更使得西安的“第一”含金量凸显。西安发展新能源汽车,不是一日之功,他们“做对了”这么几件事——超前布局,久久为功,龙头企业默默苦干20年,产业链建设十年磨一剑,支持政策叠加发力,已形成完整产业链,还带动了广泛的上下游。

  西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,不只新能源汽车“一根独苗”。它同时推进的六大支柱产业里,还有电子信息制造、航空航天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新能源、食品和生物医药。实践中有几大特点——紧扣实体经济,咬定自主创新,注重产业链的“补、延、升、建”,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,也开辟了不少新领域、新赛道。

  一句话,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规律办。

  千年古都,承古开新。西安文旅业最近的爆棚,也有规律可循。

  白天是西安,晚上是长安。这次中亚客人们感受到的,千万游客也刚感受过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西安接待游客1330.51万人次,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19.23%,旅游收入增长了29.59%。游客们“用脚投票”,来到这古老的城、年轻的城。

经济随笔丨古老的城 年轻的城

  西安文旅业的特点,可用几个“既有”“又有”归纳——既有传统,又有现代;既有线下,又有线上;既有整体谋划推动,又有民间自发创造;既激活消费业态,又推动城市更新;既吸引了大量游客,也提供了更多本地就业岗位。

  西安人最近一直在念叨一个词,“北跨”。大动作,刚起步。

  每一座有章法的城市,都有自己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。西安目前的考虑,是“南控、北跨、西融、东拓、中优”。西安城往南,遥遥可见秦岭。城之北,触手可及是渭河。“北跨”之“跨”,就是跨过渭河,拉开城市骨架,开辟新的空间。

  古老的城还在长个儿。这是一篇经济文章,也是一篇山水文章。渭河变为穿城而过,西安城从此南接一山、北拥一河。两条生态廊道,给城市铺就绿色之基。而“北跨”之后,科技创新与高质量现代产业的聚集,有了更妥帖的聚集处、落脚点。这有点类似当年上海跨过黄浦江开辟浦东,又令人期待,一份独特的西安实践。

  汽车、文旅、北跨……都少不了开放的底色。中欧班列“一带一路”十周年长安号西安—中亚专列,运载260多辆“西安制造”比亚迪新能源整车,上月底发车,西行12天,即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。而就在前几天,西安刚成为全国率先通航全部中亚“五国六城”的城市。

经济随笔丨古老的城 年轻的城

  “不靠边、不靠海”的西安,已深深融合国家开放大格局。放眼看,西安身边的同行者,还有兰州、乌鲁木齐、银川等等,都是古老的城,如今都是年轻的城、开放的城。

  5月1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,“建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”。“双中心”,之前已有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,西安第四个站进此前沿队列。人才优势,曾是西安的传统强项。而今,传统优势被新战略激活,“奋力追赶、敢于超越”,得拿出饱满的精气神。

  西安正在做的,全国很多地方也在做。西安还有很多有待释放的潜力,还面对不少未知与难题。眼下的局面,才是新征程上的起步。马蹄疾,稳向前。

  古老的城,勇立潮头,就能永葆年轻。

  (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 杨禹)




上一篇“四季看新疆”之“追着花儿看新疆”丨石榴花下的故事会

下一篇家门口建体育公园洛阳一天一元引领全民健身“新风尚”



 【相关文章




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